點閱: 3

耶利米被稱為『哀哭的先知』,這並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喜歡哭,輕易掉眼淚的人,他哭並不是為自己哭,由第一章開始看下來,特別是2:11-17的描述就清楚是為當時的猶太人哭,因所遭受的災難,耶路撒冷淪陷,百姓們的慘景,被擄的到巴比倫為亡國奴,餘下來的面對流離失所,饑荒瘟疫。不少因饑餓昏於街道,甚至無糧而殺子充饑。更令先知心疼的,本來這些災難其實可以不必發生的,因於數十年前上帝已差他向君王與百姓間宣告,若不悔改歸向耶和華,審判的日子就將來到。但君王與百姓卻是不接受,反而嗤笑,拒絕,鞭打他、將之監禁入獄等逼迫。

耶利米生於祭司的家庭,因此他生來就有祭司的地位。猶大國約西亞王第十三年(主前627年)他蒙召,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耶利米蒙召時的反應是畏懼和自感不足(耶1:6),但上帝卻應許要引領他未來的路程,從此就渡了先知四十年的生活。前後經歷五個國王:即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及西底家。

他奉差遣傳上帝審判的信息,卻因忠言逆耳,就引起所愛的同胞所痛恨,又因所傳的與當時國家政策相違,甚至被認為是賣國賊,而兩次被驅逐出境。但他卻堅毅不拔的繼續執行他的使命而殉道。

身處在猶大歷史中最黑暗又面對國家之危急存亡的時期,可是君王與百姓還是沉迷不醒,導致他的情感日益憤沸,而成為多愁善感,以致被稱為「哀哭的先知」(參9:1)

至此就聯想到中國戰國時代的屈原,他20多歲就當了大官,為楚王所信任重用。但後來因他其對國事與眾不同,極力反對與齊國及其他鄰國結盟抗秦,被誣為奸臣,而幾次被流放離京。他講了一句感嘆的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最後於農曆五月五日62歲左右(約主前278年)投江自盡了。此後,楚國日衰,於前223年(死後55年),為秦所滅。

我們可看到他們兩人處境相似,同樣都滿有愛國愛民的心,遭遇也類似,但結局卻是不同,屈原是悲憤的跳江自盡,但耶利米雖被拒絕甚至於被殺,卻始終還積極宣告上帝的話,直到被殺方止。為什麼會如此區別?因耶利米在痛苦悲傷中,他看到了充滿慈愛的不變的耶和華 (哀3:20-25) 。甚至於還呼籲在苦難中的百姓當哀求上主,日夜不斷向主舉手禱告、呼求,更當向傾心吐意。也就是擁有禱告他才能有如此奇特的力量與樂觀的態度繼續向前完成耶和華所託付的使命(哀2:18-19)。
是的,禱告是上帝賜給祂的兒女子民最大的恩典!而更有力量面對多變人生道路。
一) 可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與恩典(羅8:28)
二) 更給我們來面對並能得着力量克服所面對的問題。
三) 會改變所面對的問題。苦難變為祝福。